中科4号
作物种类:玉米
种子类别:杂交种
审定编号:豫审玉2004006 陕引玉2005006号 鲁农审2006021 皖品审04050436
品种权号:
中科4号
特征特性:
河南幼苗叶鞘浅紫色,株型半紧凑,株高260-270cm,穗位100-104cm,成株叶片为绿色、叶缘紫红色,叶片数为20-21片;花丝淡粉色,颖片淡紫色,花药淡绿色;果穗中间型,果穗长19cm左右,果穗粗4.9-5.2cm;穗行数14-16行,行粒数36,偏硬粒型,籽粒黄色有白顶,穗轴白色,千粒重350g左右,出籽率84%左右。夏播生育期96-99天。
陕西幼苗第一叶叶鞘浅紫色。成株株型半紧凑,株高270cm左右,穗位高104-110cm,花丝绿到浅粉色,花药淡绿色,果穗长20cm,果穗直径5.1cm,穗行数14-16行,果穗中间型,籽粒偏硬粒型,籽粒黄色有白顶,穗轴白色。千粒重350g左右。出籽率84%。关中夏播全生育期102天左右。品质检测:根据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(郑州)检验报告:籽粒粗蛋白质含量10.54%,粗脂肪含量4.07%,粗淀粉含量72.38%,赖氨酸含量0.30%,容重764克/升。抗病性:据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玉米抗病(虫)性鉴定结果:该品种中抗大斑病,高抗黑粉病、弯孢菌叶斑病、小斑病、矮花叶病毒病;感茎腐病,中抗玉米螟。
山东株型半紧凑,全株叶片数20-21片,幼苗叶鞘浅紫色,花丝绿色,花药淡绿色。试点调查:生育期100天,株高272厘米,穗位111厘米,倒伏率8.1%、倒折率0.9%。果穗中间型,穗长18.5厘米,穗行数平均15.3行,穗粒数576.0粒,白轴,黄白粒、半硬粒型,出籽率83.5%,千粒重361.0克,容重732.7克/升。2005年抗病性鉴定结果为:抗小斑病,高抗大斑病,抗弯孢菌叶斑病,高感青枯病,感瘤黑粉病,抗矮花叶病。籽粒品质分析结果为:粗蛋白含量10.00%,粗脂肪含量4.10%,赖氨酸含量0.30%,粗淀粉含量72.53%。
安徽该品种全生育期100天,植株半紧凑,株高260厘米,穗位高100厘米。穗长平均19厘米,粗5.1厘米中等,穗行数12-14行,行粒数35粒,出籽率85.0%,千粒重达370克。田间表现空秆率较低。籽粒纯黄色,白轴。抗病性较强,抗倒伏能力稍差,大田栽培应注意防倒。
产量表现:
2002年参加河南省玉米杂交种区域试验(3500株/亩二组),平均亩产632.9kg,比对照豫玉18增产15.5%,达极显著差异,居16个参试品种第2位,九处试点全部增产;2003年续试,平均亩产469.9kg,比对照豫玉18增产14.1%,达极显著差异,居17个参试品种第5位,八处试点7增1减。两年17个试点汇总平均亩产556.1kg,比对照豫玉18增产14.9%。
2003年参加河南省玉米品种生产试验(3500株/亩二组),平均亩产451.9kg,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3.5%,全省七处试验6增1减,居8个参试品种第6位。
陕西省玉米夏播试验平均亩产644.1kg,较对照郑单958增产11.6%。
2005年山东省玉米引种试验平均亩产612.2公斤,比对照郑单958增产6.7%,11处试点全部增产。
安徽一般亩产500公斤。
栽培技术要点:
河南
1、5月下旬麦垄套种或6月上、中旬麦后直播。
2、适宜种植密度为3000-3500株/亩。
3、苗期注意适当蹲苗,依肥力水平控制种植密度,提高抗倒性,预防倒伏。高产田要增施磷肥、钾肥和锌肥,以发挥其高产潜力。
陕西适宜种植密度3000株/亩左右。苗期注意适当蹲苗,依肥力水平控制种植密度,提高抗倒性,预防倒伏。其它栽培措施同一般品种。
山东适宜密度3000-3500株/亩。5月下旬麦垄套种或夏直播。苗期注意适当蹲苗,根据产量水平适当调整种植密度。合理肥水,重施拔节期肥,播后30-35天亩施尿素30公斤、磷酸二铵30公斤、钾肥15公斤、锌肥1公斤、微肥适量;播后45-50天亩施尿素20公斤。注意灌足拔节水,浇好抽雄水和灌浆水。其它栽培措施同一般品种。
适宜区域:
适宜河南省各地夏播种植。
适宜关中夏玉米区种植。
在山东全省适宜地区中上肥水地块上作为夏玉米品种推广利用。在青枯病重发地块慎用。
适宜安徽省种植。